对话来自深海的“记忆”

新闻焦点 2025-09-15 03:16:35 9

调查问题加载中,记忆请稍候。对话
若长时间无响应,自深沉鱼落雁网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对话来自深海的记忆“记忆”

讲述人: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教授 周志远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对话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自深海底地震仪,是记忆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对话在那儿!自深”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记忆所有人的对话目光瞬间聚焦于远处波峰浪谷间一个微小的橘色浮标——找到了!海底地震仪带着来自深海的自深“记忆”被吊上甲板,确认数据完好无损后,记忆每一张疲惫的对话脸上都绽放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这是自深沉鱼落雁网9年前,我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领衔的“马里亚纳海沟计划”过程中的场景,如今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正是那次远征,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海底地震仪首次成功布放并回收于超过8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挑战者深渊”的高精度地震探测,在无垠的深蓝中刻下了属于中国的崭新坐标。

  深海,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充满了寒冷与黑暗。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日夜与它对话的海洋科学家而言,这片深邃的蔚蓝意味着对未知的探索与挑战。自2015年投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我便将对大海的热爱化作了向祖国海洋科技高峰攀登的阶梯。多年以来,我见证了一项项新技术的突破、一个个新纪录的诞生,也一次次被身边的科研工作者们不畏艰苦、勇于突破的精神所打动。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我们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合作的航迹,逐渐延伸向更广阔的大洋。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组织的中国—巴基斯坦北印度洋首次联合航次中,最关键的仪器设备——多道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无法工作,导致观测数据精度受限。然而,科学家们凭借丰富的经验,依然发现了北印度洋莫克兰海沟的大型海底滑坡、地震、海啸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关键证据。这些发现,有效地支撑了“一带一路”国家海洋灾害防治、海底资源勘探等工作,更开启了中巴海洋科技合作的新纪元。

  回望征途,我国深海科技的里程碑式突破接连闪耀: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地球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0909米,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

  作为一名海洋科研工作的亲历者与奋斗者,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同时,我更深深懂得,这每一份荣耀的背后,凝结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险阻。海洋探索没有止境,面对未来的更多挑战,我们也将不惧风雨、劈波前行,为祖国海洋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严圣禾、党文婷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本文地址:http://jining.266588.com/news/788b94498267.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情怀未变/听金曲起舞 忆花样年华

乘坐银发列车 奔赴诗与远方

假期出游,这些“坑”别踩!

银发族与Z世代齐驱 AI赋能中国出境游市场升级

我驻菲律宾大使馆提醒在菲中国公民加强安全防范

友情链接